我國的教育深受儒家所影響,當中的代表人物孔子、孟子,就觀察別人的一套見解,是影響我甚深的。

《論語.學而篇第一》:「子曰,不患人之不己知,患不知人也。」這說話正解為「不擔心別人不了解自己,只擔心自己不了解別人」,這帶出了一個問題,就是如何知人、欣賞別人,了解別人。在現今社會,變得更著重溝通與交流,凡人與人交往,總有第一次見面,你會憑甚麼認定他將成為你的朋友,他的樣貌?學歷?談吐?孔子聞之,曰:「吾以言取人,失之宰予;以貌取人,失之子羽。」孔孟雖為聖人,也對人曾有判斷之誤。

 

《呂氏春秋》中有一段講孔子週遊列國,來到陳國與蔡國之間,因兵荒馬亂,旅途困頓,三餐以野菜果腹,大家已七日沒吃下一粒米飯。有一天,顏回好不容易要到了一些白米下鍋煮飯,飯快熟時,孔子看到顏回掀起鍋蓋,抓些白飯往嘴裏塞,孔子當時裝作沒看見,也不去責問。

 

飯煮好後,顏回就請孔子進食,孔子假裝若有所思地說:「我剛才夢到祖先來找我,我想把乾淨還沒人吃過的米飯,先拿來祭祖吧!」顏回頓時慌張起來說:「不可以的,這鍋飯我已先吃一口了,不可以祭祖先了。」孔子問:「為什麼 ? 」顏回漲紅臉,囁嚅地說:「剛才煮飯時,不小心掉了些煙灰在鍋裏,有一些白飯染了灰,丟了太可惜,所以挑起來自己先吃了,我不是故意先吃飯的。」

 

孔子聽了,恍然大悟,對自己的觀察錯誤,反而十分內疚,因此有感而發的對其他弟子說:「平常我對顏回已經很信任,但竟然還會懷疑他,可見我們內心是最難穩定的。內心的自我判斷,有時還會錯誤,大家千萬要記下這件事,要了解一個人,真是不容易啊!」

 

此例證明要知人,實在不易!那麼應採取甚麼方法才對呢?

 

孟子曰:「存乎人者,莫良於眸子。眸子不能掩其惡。胸中正,則眸子了焉,胸中不正,則眸子眊焉。聽其言也,觀其眸人,人焉廋哉?」孟子說:「人們身上的所有,沒有比眼珠更善良坦白。眼珠能掩藏在惡念。心中正直,那麼眼珠清徹;心中不正,眼珠則混濁不清。仔細聽某人的話,並觀察其眼珠,他又怎能隱藏了他的缺點呢?」

這段章句成為現今很多相學書的開場白,這證明了兩點,其一,儒家學說,放諸四海皆為真理,其二,此說話帶出一個知人的重點,就是知人先相眼。「觀其眸子,人焉廋哉?」

 

「眸子」即是眼睛,就好像人的投影機一樣,將內心完全反映出來,一點也不能掩飾。從人的眼中可以觀察人的好壞,善惡、壽夭、聰愚、貴賤等。有本相書名為《冰鑑》,其對眼神有深刻的描述,當中開首提到一句「一身精神,具乎兩目」,眼神能將感情顯示出來,處於甚麼狀態就有甚麼眼神,甚麼性格就有甚麼眼神,所以,知人先觀眼,錯不了。這是最理想的方法。

 

知則易,行則難,無疑,觀眼是最直接的方法,但又困難非常,我想世上只有三種人才準確做到,第一種,大聖人,古今只有一二;第二種,天賦異稟,萬中無一,第三種,人相高手,甚為罕見。孔子提出了知人的方法,在《論語.為政篇第二》中說到,子曰:「視其所以,觀其所由,察其所安。人焉廋哉?人焉廋哉?」「視其所以」,即先看一個人交的是甚麼朋友。「觀其所由」,為觀察一個人做事的動機與目的是什麼,最後,「察其所安」,主在看他使用什麼手段或方法達到。

 

這個方法的好處,在於不只在外表上觀察,更要進一步觀察其內心深處,從所交之人中看出了他正處於甚麼類別的圈子,若損友多,俗語說的,此人定好極有限,所謂「方以類聚,物以群分」;另外,所做之事的動機是為一己之利,還是仗義之舉,;用甚麼手段達到,走捷徑還是中直行事,細心察看,無所遁形。若都從這三點去知人識人,確是「人焉廋哉!」可惜,此法需時甚長,難以即時決斷,但其參考價值足以影響一生。

 

那麼又有沒有其他知人的方法呢?翟鴻燊教授曾在演講中推介一本書名為《論語與算盤》,此書有一節名為「觀察人物法」,當中提到一人名為佐滕一齋,他的知人方法,亦具有參考價值,他說根據對一個人第一次見面時所得到的印象,然後判斷這個人如何,這是最正確。其原因在於見面次數一多,就會多了很多考慮,感情的夾雜多了,以致考慮過多,就會影響判斷,而第一次見面是最客觀和純正的。如果對方偽裝,此刻就會完全反映在我們心中的鏡子上,並看得一清二楚。再三地想,此日本人又真有他的見地。

那我個人意見又如何呢?我認為知人的方法主要看與人的對答上,所謂「若要問條理,全在語言中。」一個人的格局、境界,是否愚昧聰明,急躁平和,其多於言語中表現。至於有否故意裝扮,我則如孟子所說「觀其眸人」,但我除了與其談話時,望見雙眼外,我喜歡當他獨自一人時察看其眼神,有否故作抖擻,或細看當他遇到某事時的當下反應等。其眼睛一轉動,其內心所想則一現。我便以此幾種方法互相補足。

 

知人之法,儒家之說,重要非常,然而,知人重要,知己更加重要,孔子有云:「知人則哲,知己則明。」自我認識不深,知人便有所偏差,自己不正,又怎能奢想可以認識,甚至成為有道德仁義之人。所以知人首要是自己要有一定的認知,不論禮儀廉恥、仁孝禮義、世道萬物,都有一定的造詣。那麼遇上任何人任何事,都難逃你的法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