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周易》被認為眾經之首,又為中國文化的源頭,但香港人普遍對《周易》二字感到陌生及深不可測,普遍人會將《周易》聯想到陰陽八卦、占卜及古時的諸葛孔明。

而事實上,《周易》確實深不可測,因為它「廣大精微,無所不包」。它包含一套宇宙觀,在於「其大無外,其小無内」,世上萬事萬物亦盡在其中。

有時聽到《周易》,有時聽到為《易經》,其實兩者不同,因為《周易》分開兩本經典,一本為《易經》,一本為《易傳》。前者為占卜之書,後者為解釋《易經》哲學觀點的書籍,這已解釋了經傳之間的不同。

《周易》二字中為何要用《周》呢,此種講法有多種:一「周」是「周普」的意思,無所可及,無所不包,無有不備;二是「周」是周朝的解釋,因為「文王拘而演周易」,令此學問得以流傳於周朝及後世代。

而《易》字更有趣,出自許慎《說文解字》的解說,為一象形文字,因形象似蜥蜴而為《易》,《易》即有變化無窮之意。而《易》拆開更為一日一月,象徵一陰一陽。另外,《易》亦為甲骨文倒水狀態,即由一手去到另一杯子當中,即有改變的意思。

《易經》中分為《上經》和《下經》,一共六十四卦。六十四卦是由乾、坎、艮、震、巽、離、坤、兑這八卦重叠演變而來的。每個卦畫都有六爻,爻又分爲陽爻和陰爻。陽性稱爲“九”,陰性稱爲“六”。從下向上排列成六行,依次叫做初、二、三、四、五、上。六十四個卦畫共有三百八十四爻。

《周易》反映世界是不斷變化的,與時俱進的,即陰消相互變化,如太極圖所顯示的一陽一陰一樣,陽中有陰、陰中有陽。而《周易》亦包括了三大原則:就是一變易;二簡易;三不易。

第一變易,說明世界上的事、人,乃至萬物,沒有一樣東西是不變的。
第二簡易,代表愈高深的道理就應愈簡單,愈易明瞭,不含糊,令世上愈明白。
第三不易,萬物都在變,但卻有一東西永遠不變,那就是「變」。

日之後為月,這是變;日出而作,日入而息,簡單明瞭的道理;時日都在變唯一不變就是時日都在變。《周易》為論述、反映自然的大道發展、變化規律的狀況,學理高深非常,但不難令人了解明白,有機會多看多研究,這才算了解我國的寶貴文化。